门票:暂无信息水磨羌城介绍:水磨古镇坐落于四川汶川县南部的岷江支流寿溪河畔,早在商代就享有长寿之乡的美誉,时称老人村,后更名为水磨到今天。水磨镇既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区,在灾后重建中赋予其厚重的南粤新元素,中国大陆风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辉映,...
门票:
暂无信息水磨羌城介绍:
水磨古镇坐落于四川汶川县南部的岷江支流寿溪河畔,早在商代就享有长寿之乡的美誉,时称老人村,后更名为水磨到今天。水磨镇既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区,在灾后重建中赋予其厚重的南粤新元素,中国大陆风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辉映,西蜀人文和禅佛文化联袂绽放。
5.12大地震后,水磨古镇重建的禅寿老街、寿西湖、羌城三大区。古今历史文化交汇、川广进步理念结合、藏羌人文风情汇集,俨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画,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水磨古镇距成都76公里,都江堰市25公里,映秀19公里,是镶嵌在:都江堰、青城山、卧龙大熊猫栖息地、九寨沟、黄龙之间的一颗璀璨明珠,被叫做世界遗产群中的世界地震遗产。旅游区位条件优越,具备川西高原休闲胜地、西羌文化名镇之称。
2010年,水磨古镇被全球人居环境平台理事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全球最好范例》杂志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好范例,被第三届世界文化旅游平台组委会授与中国精品文化旅游景区称号。
春风阁:春风阁是深入挖掘水磨古镇历史文化,提炼结合藏羌汉民族建筑特点精华而修建的景观建筑。建筑构思奇妙,独具匠心,主题建筑秉承中国传统建筑打造法式,细部装饰具备浓郁的宗教和藏羌文化色彩,是多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体现出各族人民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坚韧性和凝聚力,是民族大团结的有力见证,亦是登临观澜的绝佳场合。
西羌汇:西羌汇,位于水磨镇春风阁脚下,东临寿溪湖,是水磨标志性景观之一。西羌汇建筑平面由正方形演变而来,建筑立面结合羌碉特点;碉楼碧波交相辉映,夜间玻璃体的斑斓灯光与水色交融,更添寿溪湖的奇幻色彩。西羌汇将现代的建筑、装饰艺术与传统西羌文化相结合,并融入佛山陶瓷艺术元素,拥有展览、演出、会议、接待等多项服务功能。西羌汇展示了汶川特大地震后大家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精神面貌,含义生命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蕴含佛山水磨之间血脉相连的山水深情。
禅寿老街:禅寿老街全长1300米,平面呈U形分列布局,两侧分布的春风阁、医生第、万年台、字库、白塔等风格集中国传统建议体系之大成,是典型的羌、藏、汉相结合的明清风格建筑,具备轮廓明确、布局深蕴、多轴线明确等特征,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 川西民居风格、古色古香的禅寿老街,不只解决了灾后227户居民的住房问题,同时塑造了以家带店的宜居宜商模式,为进步旅游业,增加群众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水磨古镇禅寿老街
万年台:万年台始建于明万历25年(公元1588年),毁于90年代末。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经考古调查后依原样进行修复。建筑坐南朝北,总占地面积86平米,建筑平面是凸形分布,歇山顶,穿斗抬梁式结构,七架九脊檩,素筒瓦屋面,灰塑脊,顶施藻井,并彩绘。具备古朴优雅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艺术风格,吸取了中国传统建筑及川西民居建筑结构的简洁、朴实、庄重等特征,是研究中国戏剧进步史宝贵的实物资料。
字库塔:字库塔又名惜字宫、敬字亭、圣迹亭、文风塔、焚字炉等,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建筑。字库塔始自唐宋,兴于明清,是国内古时候惜字如金、敬天惜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的产物。该字库始建于清代,90年代初期毁坏,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经考古调查后依原样进行修复。字库广场照壁斗书大爱无疆四字,寄托了灾区人民对广东佛山同胞鼎力相助、携手共建的感激之情。
水磨亭:水磨作为中国古时候传统的生活用具,最早记载于晋代,汉代将来如火如荼,三国时期多功能水磨机具已经诞生成型。宋代叶适《财总论二》:坊场,河渡免引,茶场,水磨之额,止以给吏禄而已。该水磨为明晚期建造,距今有400余年历史。它是水磨古镇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历史缩影,也是古岷江流域农耕文化的真实写照。水磨羌城占地面积61117平米,是灾后重建的民心工程,建筑结构9度设防,把羌寨建筑的石结构、泥结构、石木结构、木结构等建筑方法综合运用,传承并发扬羌族建筑文化,完美体现了会从古朴、粗放的传统建筑群落迈向现代化城镇的新羌城定义。水磨羌城的传承与革新,使之成为羌族建筑城镇化的典范,被誉为中国最好看的羌城。
寿溪湖:寿溪湖由五条浸百草的穿山泉溪汇流而成,这类山泉溪水具备调节身体肌能,延年益寿的特殊效果,神农百草而万寿,水磨饮寿溪而万福,宋代大文豪苏轼在《和桃花源诗并序》中记载蜀青城山老人村,有见五世孙者,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名溪湖。
禅城桥:禅城桥是水磨古镇灾后重建的一座步行桥,2009年9月开工,2010年1月竣工。主体使用预制小箱梁简支梁桥,上部为木结构长廊,木材为俄罗斯进口樟子松,桥梁全长87.4M,造型独特,韵味古典。
羌碉:水磨羌城碉楼是整个羌城的标志性建筑,高10米左右,雄伟气派,大方磅礴,它蕴含了羌族的千年历史与建筑文化,凝结了羌族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是羌族特有些一种建筑形式。千百年来,羌族先民为了防止战乱,世代迁徙,碉楼成了他们防御的建筑。
白塔:白塔藏语音译为曲登嘎布,亦称吉祥白塔。塔身外形如藻瓶,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水磨白塔是古印度教及藏教东渐的实物佐证,亦是历史上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的物证,表达了各民族人民对和平、幸福的真诚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