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中国特产网

中国特产网
汇集全国旅游信息,旅游景点大全,旅游百科知识

灵武山草羊

灵武山草羊的基本介绍灵武山草羊是宁夏银川灵武市的特产。灵武山草羊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清代就以其皮毛最为出名,曾远销欧洲,乾隆二十年(1755)修的《银川小志》中记载:“宁夏各州俱产羊皮,灵州出长毛麦穗、狐皮亦随处多产。”“毛麦穗”是...

灵武山草羊的基本介绍

灵武山草羊是宁夏银川灵武市的特产。

灵武山草羊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清代就以其皮毛最为出名,曾远销欧洲,乾隆二十年(1755)修的《银川小志》中记载:“宁夏各州俱产羊皮,灵州出长毛麦穗、狐皮亦随处多产。”“毛麦穗”是当时大家对山草羊毛穗花的称谓。

羊在灵武具备悠久的存活历史,文物工作者从灵武马家滩镇发现的原始羊化石,证明早在600万年以前,这里湖泊星罗棋布,河流蜿蜒纵横,大地草木茂盛,与现生山羊体态大小上相近的原始羊就在这里繁衍。

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在水洞沟区域发现了旧石器年代晚期遗址,与普氏羚羊、野驴、披毛犀等动物化石,在挖掘出的很多旧石器中,有用于切割兽肉或兽皮的刮削器,有打猎时当作矛或投枪用的尖状器,还有锯齿刃器、厚背石刀、边刮器等。说明在3万年以前,古人类就在这里依水而居,过着钻木取火、穴居野外的原始生活。

由临河三道沟新石器年代遗址发现很多磨制的石刀、石斧证明,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原始居民已渐渐从打猎的日常解脱出来,开始选择适合粗劣生活条件、食料丰富的山羊进行驯养,走上了以畜牧为主的游牧生活,先民们用牛、羊等家畜的骨骼制造出锥、簪、叉、针等平时生活用具。

在临河区域发现的二道岩画,生动地记录了北方原始游牧民族放牧等生活场景,马、牛、羊等动物已经成为主要的驯养动物。如在一幅《双羊图》中,有两只造型相似、形体较大的山羊,羊角长而弯曲,臀部成直线状。证明数千年前二道沟一带水草丰茂、森林葱笼,原始的山羊、羚羊生活在这里。

在崇尚甚至迷信自然的年代,羊被视为是人与天交流的使者,成为宗教的圣物。夏、商、周时期,灵武境内先后生活着羌、猃狁、西戎等部族。《说文解字》云:“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当时各种祭祀活动都不能离开“牛、羊、豕”三牲。在临河挖掘的春秋、战国时期墓葬中,多以牛、羊、马等家畜的头、蹄作为殉葬品,有些墓葬随葬羊头多达70多个,证明当时以羊作为祭祀品已十分风靡。汉代灵州区域畜牧业飞速进步,出现马羊遍野的繁盛局面。北魏太武帝时牛羊不计其数。北朝民歌《敕勒歌》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描写西北一带草原壮观秀丽富饶的风光。隋朝灵州马、羊等牧场已具相当规模。唐、宋、元、明时期,这里先后成为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鞑鞑等北方少数民族交替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明时清水营形成较大牲畜买卖市场,每逢买卖日马嘶驴叫,牛羊成群。清时横城恢复“俱10日买卖一次”之市口,大量牧畜、皮毛、绒毛、米粮等由横城古渡装船外运,山草羊皮远销至欧洲,在国内裘皮行业中一枝独秀,久负盛名。

解放前,在牲口交易买卖中,以“掏麻雀”形式进行中介收取佣金的“牙子”和用羊毛擀毡的匠人相继出现。一些皮匠用羊皮边角料做成皮袜子供应,遭到大家的喜欢。妇女用羊毛捻成毛线,编织成毛袜子冬天防寒。上世纪70年代,灵武以羊皮、羊毛特产优势相继组建了皮毛厂、绒线厂、毛毯厂等毛纺企业,生产的“提花”毛毯、“黄鹤牌”、“鹦鹉牌”毛线过去畅销全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特产网 » 灵武山草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