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中国特产网

中国特产网
汇集全国旅游信息,旅游景点大全,旅游百科知识

东平草编、条编织品

东平草编、条编织品的基本介绍东平县出产的条编织品,曾以编工精细、造型考究、品种繁多、水平优良而闻名于世。东平境内河流纵横,山区广布,滩涂、坡地,多适合灌类植物成长,阴柳、白腊等小灌木不少,条类资源丰富,产量高,为进步条编织业提供了理想的物质...

东平草编、条编织品的基本介绍

东平县出产的条编织品,曾以编工精细、造型考究、品种繁多、水平优良而闻名于世。

东平境内河流纵横,山区广布,滩涂、坡地,多适合灌类植物成长,阴柳、白腊等小灌木不少,条类资源丰富,产量高,为进步条编织业提供了理想的物质条件;同时,作为农业县,我县是要紧的小麦、玉米产区,这为进步以麦杆、玉米皮为材料的草编织品提供了优越的资源条件。

据考证,国内手工编织品的出现可能比陶器还要早,从出土文物看,战国的竹器、汉代的彩箧,制作已相当精美。我县条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了解明清时期已有条编织品出现。当时大家只不过用灌条编织一些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如筐、篮、簸箕、背篓等,编织技术精巧,样式美观大方,商品结实耐用。大家以自编自用为主,多余者才去供应。清末将来,条编织业有了肯定进步,品种增多,生产规模扩大,除去自产自用,还作为产品销往省内外。有不少山区和水乡农户以条编织业为生。出现了“十里长村无闲妇,家家尽是编织人”的繁忙景象。建国将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主张下,草编和条编织业得到如火如荼,编织技术飞速提升,1958年,州城镇西门村年轻人妇女王善芬参加省里群英会,曾以15分钟编1个蒲包的惊人佳绩,遭到大家称赞。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县州城镇、彭集镇、沙河站镇都曾出现过规模较大的编织生产。为了提升水平,编织时一般在地窨子里,由于地下潮湿,可以使条货或草杆维持柔软,而冬季在地窨子里进行编织又可保暖。这一时期的草编、条编织品达到一百多个品种,以柔软光亮,朴素大方的特点,遭到外商喜欢,如生产的提篮、花篮、沙发、茶几、果盘、花瓶等造型美观的家庭陈设品和日用品,曾很多出口到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区域,取得了广泛的赞誉,换回了很多外汇,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特产网 » 东平草编、条编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