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中国特产网

中国特产网
汇集全国旅游信息,旅游景点大全,旅游百科知识

泉州拍胸舞

泉州拍胸舞的基本介绍拍胸舞又称拍胸、打七响、打花绰、乞丐舞等,是一种发来自于福建泉州区域的传统舞蹈,广泛流传于福建南部沿海泉州各县区与漳州、厦门、台湾等区域。特别在泉州地方,大到政府举办的各种重大文化活动、大型文静踩街,小到各部门单位的集会...

泉州拍胸舞的基本介绍

拍胸舞又称拍胸、打七响、打花绰、乞丐舞等,是一种发来自于福建泉州区域的传统舞蹈,广泛流传于福建南部沿海泉州各县区与漳州、厦门、台湾等区域。特别在泉州地方,大到政府举办的各种重大文化活动、大型文静踩街,小到各部门单位的集会庆典,里巷乡村民间的迎神赛会,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丧喜庆,无不随处可见"拍胸舞"身影。"拍胸舞"成为泉州、闽南区域最常见、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

"拍胸舞"为男士舞蹈,舞者头戴草圈,赤足,裸上身,舞蹈动作以蹲裆步为主,双手依次击掌、拍击前胸、两胁、腿部,高昂、激越时可双脚反复顿地,双手使劲将胸、胁、全身拍得通红;舒缓和畅时则抚胸翻掌、扭腰摆臀,动作圆柔而诙谐,活泼而妙趣横生。

泉州拍胸舞是福建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之一,是古闽越族舞蹈之遗存。
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基本动作

"拍胸舞"基本动作为"打七响",同时配合双脚于蹲裆步地方有步伐的跳动,身体随之左右晃动。这样循环往复,动作一直不变,只在队形上稍作些进退、出入、交叉变化,即可完成一场"拍胸舞"的精彩表演。正因为"打七响"既是"拍胸舞"的基本舞步又最突出地代表了拍胸舞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点,所以泉州、漳州、金门、台湾等地传统民间又将"拍胸舞"称为"打七响"。

舞蹈程式

基本动作以蹲裆步为主,双手依次击掌、胸、胁、腿,配合怡然自得的颠头,并伴随舞蹈环境和情绪的变化不同,动作步伐、幅度相应产生不同变化,自如不拘地颤头、投足、拍胸、扭腰,时而跳跃、时而跪蹲,时而抬腿,时而踢腿,边歌边舞,情绪热烈。高昂激越时可双脚反复顿地,双手使劲将胸、胁、全身拍得通红,豪迈矫健。

基本舞步为"打七响"(亦称"七击")。双手第一于胸前合击一掌,接着从右手开始,双手依次拍打左、右乳房,随后双臂内侧依次夹打右、左胁部,双手再依次向外拍打右、左腿部,共得"七响",时值合七拍。

正因为"打七响"既是"拍胸舞"的基本舞步,又最突出地代表了拍胸舞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点,故泉州、漳州、金门、台湾等地民间将"拍胸舞"称为"打七响"。

音乐

《中华舞蹈志·福建卷》(学林出版社,2006.2)说:拍胸舞"舞者赤足裸体,本无音乐伴奏,强调以身体拍击出声响步伐,一方面体现舞蹈本身的律动特点,一方面也用来协调群体动作,渲染舞蹈氛围,较好地保留了远古闽越族舞蹈中粗犷、古朴的民舞遗风。"

如今闽台各地的"拍胸舞",大多配以南音"三千两金"的音乐。其源头则起于"梨园戏"《郑元和》中的"莲花落"一折,表现主人公郑元和上京赴试,途中因迷恋歌伎李亚仙,至三千两金盘缠用尽,被迫流落街头与众乞丐为伍,沿街沿巷边演唱自诉身世的"三千两金",边踏跳"拍胸舞"的情景。

除此之外也有以《风打梨》等曲伴奏的,以配合慢、中、快三种步伐和舞步阵式跳路表演。

舞蹈风格

《中华舞蹈志·福建卷》(学林出版社,2006.2)详细介绍了《同安拍胸舞》、《泉州拍胸舞》《踩街拍胸》、《酒后拍胸》、《乞丐拍胸》5种拍胸舞。并指出:"这种自由奔放的舞蹈,因为表演环境不1、情绪差异、舞者自己的生活阅历、文化水平、职业、师承与性格的不同,在长期的流传中形成了不一样的跳法与风格,进而形成不一样的流派。"

"乞丐拍胸":是旧时行乞者所跳的"拍胸舞",一般动作幅度较小、较拘谨和缩短,且总是在有意无意之中自然地融入表达示怜、乞讨、祈求、盼望等典型的生活形体动作,形成"乞丐拍胸"特点。梨园戏《郑元和》中的"莲花落"一折即为此。

"酒醉拍胸":舞者多几近裸体,遇冷天常需借酒驱寒,酒酣耳热之间所跳的舞蹈则多夸张、大幅度,甚至可跳起,可卧地,步法多颠步,动作强弱、步伐快慢也较复杂多变,久而久之形成"酒醉拍胸"别具韵味的舞风。现在踩街容易见到者大多为此 。

有关演出

在世界同安人联谊会举办的演出中,拍胸舞队员们个个体健如山,粗犷豪爽,一招一式都使人感觉到力量。拍胸舞为男士舞蹈,舞者头戴草圈,赤足,裸上身。动作以蹲裆步为主,双手依次拍击胸、胁、腿、掌击,配合怡然自得的颠头,并伴随舞蹈环境和情绪的变化,灵活地改变步伐和幅度。

同安拍胸舞演出时常见的曲牌有《三千两金》、《九连环》等,伴奏的乐器有唢呐、笛、弦、琵琶、三弦、锣鼓及小锣响盏、双碰铃等。有些拍胸舞伴奏只用大唢呐与大堂鼓,动作与情绪和缓时,鼓点声小或轻敲鼓沿来打步伐;动作情绪热烈时,鼓点轰击,加入大唢呐明快激昂的旋律,表现出人在天地之间存活、搏斗的原始意识和感慨情绪,别具一格。

濒危状况

“拍胸舞”在闽南区域群众日常非常受青睐,但现在“拍胸舞”的近况让人堪忧。 《拍胸舞》的基本动作“打七响”到今天还处于一种很难合音律的很奇特、令很多人很难理解的“七拍”反复步伐型,因此很多跳“拍胸舞”的实践者把“七击”改为“八击”,以便捷配音乐,这一拍之差的小小改动,无声无息中扔掉了该舞蹈不同于其他舞蹈的非常重要的核心特点之一,此现象目前已十分常见,眼看就要蒙受很难挽回的损失。 如今“拍胸舞”主要在民间时尚,而现在在泉州区域常常活动且相对较有规模与组织的“拍胸舞”表演队伍仅在鲤城区的浮桥、江南两个街道办事处(原为镇)的个别社区。活动也仅限于两方面:一是参加政府组织的大型文化和商业活动,参加表演的人数较多,但表演水平不高,有些人是临时拉来凑合的,活动一结束,人也就散了;二是参与一些丧仪活动,人数较少,但伴随政府殡葬改革的力度加强,“拍胸舞”参与丧仪活动的机会也愈加少,面临存活环境危机。 从表演者的素质来看,具备较高艺术水平的民间艺人如邱剑英、尤金满、郭金锁等均年逾古稀,接班人几乎没,而浮桥、江南的表演者都是业余的,表演程式上,大都只不过一些简单的动作,缺少系统的培训,系统和高困难程度的动作已近于失传。加之现代科学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多样,现代音乐舞蹈对青少年的吸引,难免对传统民间舞蹈导致较大的冲击,感兴趣学习“拍胸舞”的为数极少。 鲤城区宣传文化部门虽曾多次耗资予以扶持,但毕竟有限,尚很难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其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和继承、发扬。因此,“拍胸舞”现在正处于青黄不接、濒临消亡的状况。

商品特征

拍胸舞"赤足裸上身,原本无音乐伴奏,其强调以身体拍击出声响步伐,一方向体现舞蹈本身的动律特点,一方面也用来协调群体动作,喧染舞蹈氛围,较好地保留了远古闽越舞蹈粗犷、古朴的民族舞蹈遗风。"拍胸舞"者头上都戴着一个形制特殊的草箍。其传统的做法是将一条红布条与稻草混合编织成一长条,围成一个草圈,并于草圈接头前留出一段10-20厘米长的向上翘起的好似蛇头一样的顶端,且又必使所杂入的红布条恰好就在蛇头顶端露出,有如蛇之吐信。蛇是古闽越族的图腾崇拜物,得以保留在"拍胸舞"中,高高盘绕在"拍胸舞"者头上,历千年不变,使大家到今天得以领略古闽越图腾祭祀舞蹈古朴、庄重、整齐划1、如醉如痴的动人情景和舞蹈遗存。

该舞蹈与音乐后来流入民间,广为传播,至现在各地凡跳"拍胸舞"大多配以"三千两金"音乐,"乞丐舞"因此也成为"拍胸舞"又一别称。而"拍胸舞来自于宋元南戏《郑元和》"的故事,在非常长一段时期内被觉得就是"拍胸舞"的源头。

历史民俗

拍胸舞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身份的舞者,总是形成每个都不一样特点的舞蹈风格。如旧时行乞者所跳的"拍胸舞","拍胸舞"者多几近裸体,遇冷天常需借酒驱寒,酒酣耳热之间所跳的舞蹈则多夸张、大幅度、甚至可跳起、可卧地,步法多颠步、动作强弱、步伐快慢也较复杂多变,久而久之形成"酒醉拍胸"别具韵味的舞风。

"拍胸舞"的由来从舞种分布、风格特点和服饰道具等方面综合考察,系保留了泉州、闽南区域古闽越族原住民舞蹈的遗风。

"拍胸舞"风靡于泉州,流传于闽台,除此以外的其它区域未见有"拍胸舞"这一独特的舞种分布。而在与古闽越族同处于一个历史时期和地域范围的南方古百越族广大少数民族区域,却不难见到与"拍胸舞"相类似的舞蹈。如在黎族、高山族舞蹈中都可见到与"拍胸舞"相同的拍击胸、腿的"四击"动作。最典型的如鄂西土家族传承艺人吴兴富所表演的传统土家族舞蹈"肉连响",其"以手掌拍击额、肩、臂、肘、胁、胯、腿、脚等部,发出有步伐的连续响声"(见1992年8月5日版《舞蹈信息》黄汝家《天下一绝--肉连响》)的动律特点,则几乎与泉州"拍胸舞"如出一辙。

获奖荣誉

拍胸舞被誉为"东方迪斯科",是闽越族舞蹈的历史遗迹,被誉为具备特殊历史文化价值的闽南区域传统民俗文化活化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特产网 » 泉州拍胸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