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中国特产网

中国特产网
汇集全国旅游信息,旅游景点大全,旅游百科知识

杨村糕干

杨村糕干的基本介绍杨村糕干是中国天津的一种传统特产,该特产始创于明朝永乐年间,来自于云片糕,是典型的运河文化的产物。早在2007年,来自天津武清区的杨村糕干制作技艺就被认定为天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小一块糕点,映照着武清区非遗文化的底蕴...

杨村糕干的基本介绍

杨村糕干是中国天津的一种传统特产,该特产始创于明朝永乐年间,来自于云片糕,是典型的运河文化的产物。

早在2007年,来自天津武清区的杨村糕干制作技艺就被认定为天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小一块糕点,映照着武清区非遗文化的底蕴,也寄托着当地百姓与运河水的情缘。

杨村糕干的进步历史与天津这座城市的历史几乎刚好重合,伴随天津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繁衍,杨村糕干也渐渐进步壮大,先后几代传承人相继开设了万全堂、万金堂、万顺堂等多个制作糕干的实体门店,制作技艺就如此代代流传下来。

“改革开放后,杨村糕干迎来新的生机。1984年天津文化街开街,一批老字号重新恢复生产,当时杨村糕干第十三代传承人杜建基在武清区供销社、杨村镇政府、杨村十街生产队的协力支持下,将杨村糕干这一老字号品牌重新打造起来,并开始适应市场化需要,进行生产、销售和管理。

现在的杨村糕干生产仍然遵循了刚开始的制作技艺,它与江苏区域传统糕类美食云片糕在技艺、原材料上有很多不同,有着我们的独创性和可传承性。说到传承,杨村糕干的原材料需要将米用石碾磨成粉,在大家的生产车间里,有些石碾已经有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历史,足见传承之健全。

历程了500多年的杨村糕干,作为天津地标性的传统小吃。虽然口味比不上西式点心的松软香甜。但天津人对于传统美食的记忆,很难忘怀。这正体现了对天津文化的承载。

商品特征

杨村糕干使用优质大米、白糖为材料,经过浸泡、碾压、箩筛、搅拌、发酵、成形、加热等十余道程序加工制作而成。杨村糕干以易消化、健脾胃、松软可口而著称。

历史民俗

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杨村糕干开创者杜金、杜银兄弟因生活逼迫,二人携家眷由浙江绍兴沿运河来到杨村北郑庄村定居,在那开了一个糕干店,靠卖糕干为生。他们把米碾成面,和以白糖蒸成糕干,沿街叫卖。当地人品尝后也非常喜欢,杜家制作的糕干别具风格,交易开始兴隆起来。

清康熙年间,第五代传人杜馥之在杨村镇运河西岸置办铺房,经营糕干铺并渐渐进步壮大。康、乾二帝都曾亲口品尝并大加赞誉,御笔亲书“妇孺恩物”,赏赐龙票一张,可以凭票购买官价白米,许以杜氏专卖专利并列为贡品,永不停业。 [2]杜馥之将乾隆御笔刻成匾供奉堂上,正式定名为万全堂杜馥之糕干老铺。老铺于咸丰十年(1860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先后遭英法联军及八国联军践踏、焚烧,乾隆御赐“妇孺恩物”匾额被烧。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万全堂糕干铺由第十二代传人重建,恢复糕干老铺。

清末民初,仅姓杜的开设的糕干店就有万全堂、万胜堂、万金堂、万顺堂、万源堂多家。再加上外姓人经营的糕干店,最多时可达十几家。这类糕干畅销全国各地,远销海内外,大家统称杨村糕干。

做法

先将粳米洗净,用凉水浸泡两小时,沥净水,碾成面,过细箩,制成米面;然后将米面放入笼中,用旺火蒸至半熟,取出用手搓碎成面疙瘩,再过粗箩,即可用,把碎红糖、糖桂花和少许米面一块搓成细末,制成细糖馅;在笼屉内铺上干屉布,放上糕干瓶子,取米面倒在甑子内摊开,用小薄板将摊开的米面轻轻刮平,再在上面铺上红糖馅,将它余的米面倒在红糖馅上,将木尺架在甑子上,用薄刀将糕干划成二十五个正方块,拿下甑子,将笼屉放在沸水锅上蒸半小时即可。

杨村糕干的获奖荣誉

早在二十世纪30年代,杨村万全堂茯苓糕干参加巴拿马万国展会,就荣获三等“佳乐”铜质奖章;2007年,杨村糕干制作工艺入选天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近年来,杨村糕干陆续获得中国金牌旅游小吃、天津礼品旅游产品大赛入围产品、天津著名小吃品牌百强等奖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特产网 » 杨村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