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大鼓的基本介绍京东大鼓是一种使用京东方音说唱表演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主要时尚于河北廊坊、承德、保定、唐山、北京怀柔和天津宝坻一带。京东大鼓是中国北方京东一带人民喜闻乐见、颇受喜欢的曲艺形式,无论天涯海角,一听到它的旋律,势必会勾起无尽...

京东大鼓的基本介绍
京东大鼓是一种使用京东方音说唱表演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主要时尚于河北廊坊、承德、保定、唐山、北京怀柔和天津宝坻一带。京东大鼓是中国北方京东一带人民喜闻乐见、颇受喜欢的曲艺形式,无论天涯海角,一听到它的旋律,势必会勾起无尽的情思乡亲,是京东区域人民的文化载体。
京东大鼓是京东历代艺人在演唱小口大鼓的基础上,融合了靠山调、平谷调、地头调等民歌小曲的旋律而形成的板腔体曲种。早期的京东大鼓唱法为“红顶红”,也就是板起板落,4/4拍,后来改为“黑红闪”,黑板起红板落,并且闪开强拍起唱。京东大鼓唱腔干净利落,乐句变化不大,一板到底,没形成独立的上板,只不过在临近结尾时,速度加快,唱词密集,句逗间无垫头,有的近似有板无眼的“垛板”,而后接尾腔。有时在“垛板”开始时有转向“尾调”的“离调”。
京东大鼓在演唱时用的伴奏乐器有:三弦一把、扬琴一架、书鼓一面、月牙板一付(铁制或铜制,又叫鸳鸯板),常用板包含头板、二板、快板、锁板等。
京东大鼓是发来自于天津宝坻区的一种汉族说唱艺术。主要乐器,除去演唱者左手挟铜板,右手击鼓外,伴奏乐器主如果三弦。因为伴奏及曲调简单,演出全凭演员的演唱功夫和击鼓方法。因此易学也易记,故使京东大鼓在津演唱十分普及。尤其是七八十年代,天津的群众文化相当普及,京东大鼓时常作为一种文静汇演的表演项目。特别是印刷工人董湘昆的演唱,声情并茂,质朴无华,并常常自编自演一些曲目,深受天津广大群众的欢迎。
京东大鼓音乐常常出现4音,并形成了像“清角为宫”的调性转换,但多为一两句,没构成整段的转调。在舞台实践中弦师仍视三弦外弦的空弦为l,故可视为色彩性的调性变化。京东大鼓的前奏,起初比较简单。后来有所进步,建国后进步尤大,曲调丰富多了,色彩也更鲜明了,并且有离调的倾向。
商品特征
京东大鼓的表演形式,刚开始为木板击节,后改为铁片、铜板。演唱者右手击书鼓,左手击板站立演唱;弦师弹大三弦伴奏,后又加入扬琴伴奏。三弦伴奏及三弦加扬琴伴奏两种形式并存,演员在舞台表演时左手持板、右手击鼓,说唱结合,边唱边演,刚柔相济,动静结合。演唱音域宽亮、洒脱,善于创编并能与观众互动,成效及观众反应最佳,不只能创作放映现实的艺术作品,更重视在继续传统的同时,探索革新,尤其是在教学传世中,倡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艺术境界。
历史民俗
京东大鼓约形成于清代中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有过不一样的称谓,如京东怯大鼓、乐亭调、平谷调大鼓、平谷调等。表演时一人站唱,左手敲板,右手击鼓为节,旁有乐师伴奏。
20世纪30年代初期形成于河北和天津,是刘文斌等艺人在以京东方音演唱平谷调的基础上,吸收河北民歌《妓女告状》及落腔调的旋律而形成的。
1935年,正式定名为“京东大鼓”。
1949年后,天津业余演员董湘昆继承了刘文斌的演唱艺术,并在其唱腔特点的基础上将宝坻方音改用京音,进一步加工、规范唱腔,声情并茂,质朴无华,并不断创作出适应年代的新曲目,深得广大观众的喜欢。
20世纪60年代,在董湘昆等人的不懈奋斗下,京东大鼓的进步走向高峰,其曲种的影响也遍及北方各地。
获奖荣誉
2006年网络情人节,河北廊坊,天津宝坻区申报的京东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