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中国特产网

中国特产网
汇集全国旅游信息,旅游景点大全,旅游百科知识

马来西亚风筝

马来西亚风筝的基本介绍在马来西亚甚至整个东南亚,放风筝都是一种深受民众喜欢的游戏和体育项目。马来西亚人对风筝的喜欢程度可以用痴迷来形容,加之政府常常组织大型的风筝比赛,使风筝文化在马来西亚得以传承和发扬。“风筝”一词在马来语中有两种表达:l...

马来西亚风筝的基本介绍

在马来西亚甚至整个东南亚,放风筝都是一种深受民众喜欢的游戏和体育项目。马来西亚人对风筝的喜欢程度可以用痴迷来形容,加之政府常常组织大型的风筝比赛,使风筝文化在马来西亚得以传承和发扬。

“风筝”一词在马来语中有两种表达:layang-layang和wau。两个词基本同义,从制作技艺和外观式样上看,wau更为传统繁复,多姿多彩;layang-layang则更为简洁而具现代感。Layang为当地词语,词根原意为飞翔,叠词则有风筝之意。而关于wau一词的来源则有两种说法,一种说该词源自泰语,另一种说源自福建地方方言。当放飞风筝的时候弓所发出的声音和“wau”发音相似;还有说马来的孩子子非常喜欢玩一种游戏,在有风的地方放飞芭蕉叶,“线”承受不住风的力量断了,孩子因失去心爱的玩物而“哇唔,哇唔”地哭泣,这哭声和“wau”很像。假如从弓的发声功能上区别,风筝的弓能发出12种声音和声调的称为wau,不可以发出12种声音和声调的则是layang-layang。不过伴随年代的变迁,风筝制作技艺也趋于多样化,风筝这两种名字的区别在日常并不常用。

马来西亚风筝的长度一般在一米到二米之间,宽与长相仿。风筝的制作相当讲究,甚至带有的宗教般的真诚。在竹子的选择上,多选开阔且地势较高的竹林中长势好的成熟竹子,并且要选择面向太阳成长的竹子,砍竹子的最好机会是干燥炎热天气的当天正午,大家相信只有如此太阳神才会附在风筝上,以保佑大家一生平安。

在马来西亚,放风筝可以说是最一般的国民游戏之一,马来人把自己温和谦逊的生活态度与风筝游戏结合在了一块。除去月亮风筝的歌曲,还有不少以风筝为素材创作的歌舞和话剧。月亮风筝茜蒂舞(Tarian Siti Wau Bulan)是在吉兰丹州不少大型节日庆典上都会表演的舞蹈,展示了马来民族放飞风筝时欢快喜悦的景象。在建筑艺术上,坐落在首都吉隆坡的艺术圣殿、名列全球十佳精美剧院的Istana Budaya,就是以吉兰丹的月亮风筝为设计元素的。而在马来家庭里,月亮风筝也是一种容易见到的艺术装装饰品。

商品特征

马来西亚风筝有非常多种,月亮风筝(Wau Bulan)、猫风筝(Wau Kuching)、乔木风筝(Wau Payang)、孔雀风筝(Wau Merak)、鸟风筝(Wau Burung)和苋叶风筝(Wau Bayam)等等。每种风筝的做法虽不一模一样,但制作工艺却相当考究。

“月亮风筝”是马来西亚最具特点和代表性的风筝,因其形似月牙而得名。不过并不是所有些月亮风筝都像月牙,也有像鸟、像鱼的。相较于其他风筝,月亮风筝形状较大,长约3.5米,宽约2.5米,也只有如此的尺寸才能使风筝上面绘制的图案明确,同时在绘制图案过程中多选择亮色系上色。月亮风筝相传起来自于室利佛逝王朝,当时风筝的花纹和图案都是根据室利佛逝王朝的版图来绘制。作为马来西亚传统文化的象征,月亮风筝在不少正式场所用来迎接宾客;它的图案出目前50分和1元马币上,与不少纪念品、艺术品及手信上;它还是马来西亚航空企业的标志。

历史民俗

关于风筝的由来,世界上有不少不一样的说法,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觉得风筝起来自于中国,大约在公元8 世纪时由中国传到世界各地。据马来西亚《马来纪年》一书记载,1460年明朝汉丽宝公主远嫁马六甲时把风筝带到了马来西亚,继而传入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因此不少马来人相信马来西亚风筝兴起于苏丹马末沙(1488—1511)执政时期。

马来西亚关于风筝的故事有不少,其中最为人熟悉的故事是:过去有一个穷庄稼汉在路上遇见一个迷失方向的小姑娘,于是庄稼汉就把她带回家收留并对其呵护有加,日渐地小姑娘出落得漂亮大方,而这个村庄的庄稼收获也愈加好。然而庄稼汉的老婆却嫉妒小姑娘的美貌,把小姑娘赶出了家门。从此将来整个村庄的收获一年不如一年。伤心的庄稼汉找人测算,测算师说那个小姑娘是稻神的化身,庄稼汉和他老婆的行为激怒了她。为表达村民们的歉意,测算师建议制作一种漂亮的东西并能发出悲伤的女性声,让它飞到天上,借此传达对稻神的歉意,让她了解村民们正在历程苦痛并真诚地祈求她原谅。听从测算师的建议,村民们便制作了风筝。自此将来在稻子收割的季节,马来西亚的上空就飞翔着各种各样的风筝。尤其是在吉兰丹和登嘉楼州一带,每年4月稻子收割的季节,借着中国南海海面刮来的东风正是放风筝的大好时节,景象异常热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特产网 » 马来西亚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