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中国特产网

中国特产网
汇集全国旅游信息,旅游景点大全,旅游百科知识

山南昌果卓舞

山南昌果卓舞的基本介绍"果卓"的藏语本义是"圆圈舞",汉语又称"锅庄"。作为藏族传统舞蹈文化中一种比较特殊的艺术,以其神奇瑰丽、魔力弥久,不只深受藏族大家的喜欢,也引起了外来每个民族和每个国家大家的喜爱和激赏。果卓为现存世界各民族传统舞蹈文...

山南昌果卓舞的基本介绍

"果卓"的藏语本义是"圆圈舞",汉语又称"锅庄"。作为藏族传统舞蹈文化中一种比较特殊的艺术,以其神奇瑰丽、魔力弥久,不只深受藏族大家的喜欢,也引起了外来每个民族和每个国家大家的喜爱和激赏。果卓为现存世界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最为古老的项目之一。山南昌果卓舞是一种腰激励,起来自于达布(现加查)区域。

风格特点

基本动作

卓舞共由18段组成:1.三步鼓点;2.鹦哥;3.安土净地;4.莲花生岩上打桩;5.雄狮跳跃;6.虎狮争斗;7.连环套;8.旃檀仙女;9.桑耶墙角的基石;10.三击卧地;11.击鼓;12.乌鸦行金刚步;13.国王上座;14.财运门;15.臣民;16.礼拜供施;17.大象侧卧;18.九步鼓点。卓舞集动作、韵律、方法、步伐于一身,各方面相互协调、高度统一,因难见巧,魔力无限。

音乐

德钦奔子栏一带的锅庄舞曲调低沉优雅、浑厚豪迈、凝炼深沉,拖腔多而长,犹如巨浪起伏,舞姿舒展洒脱,象雄鹰展翅。香格里拉一带的锅庄舞曲调轻快活泼与豪放相济,跳舞时,参舞者皆弯腰搭肩,舞蹈始而平稳缓慢,临近结束时动作小巧飞速,变化较快,歌舞都在欢乐热烈的氛围中结束。德钦的锅庄自始至终有严密的顺序,一般程序为:仪瓦(锅庄序歌)、央卓(招福锅庄)、思卓(迎宾锅庄)、堆卓(赞颂锅庄)、宗卓(相会锅庄)、主卓或彰卓(辞别锅庄)、卦卓(挽留锅庄)、扎西巨(锅庄结尾歌),除序和尾歌外,每一个程序的锅庄都有数调或数十调曲子,但跳唱时需要按程序来进行,跳完这道后再跳下一道程序。国家很看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网络情人节,锅庄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蹈特征

卓舞所用的腰鼓鼓帮上拴有两条鼓带,一条围扎在表演者腰上,一条围扎在表演者大腿根部,将圆鼓竖着固定于腰左。表演时传统的队形基本为圆形,表演者分领舞(阿热)和群舞(卓巴)两类。在整个表演队伍中领舞者人数2至6名不等,他们不带腰鼓,主如果提醒动作变换顺序,控制步伐速度,其动作韵律性强,姿态基本上同于群舞,但困难程度较小,领舞者均由熟悉整个卓舞的动作、顺序、有较长表演历程的职员担任。群舞表演者边击鼓边按鼓点步伐起舞,同时舞蹈动作把长发辫子挥舞成"∞"、"○"等形态,动作粗犷豪放,刚劲威武,步伐感强,变化多端。

类别分析

就全藏区而言可分为农区果卓(藏语叫"玉卓")牧区果卓(藏语叫"仲卓")、寺庙果卓(藏语"曲卓")三种。

农区果卓以昌都果卓最为有名。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际,坝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男士着肥大筒裤,有如雄鹰粗壮的毛腿,女人脱臂袍披于身后飘逸洒脱。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一般由男士带头启唱,歌声噱亮而富于穿透力,舞者和着歌声作"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哑!"的一声吼叫,顿时加快步伐,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磋步跳起,控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化动作。男士动作幅度较大,伸展双臂有如雄鹰盘旋奋发。女人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轻舞。舞群中不时发出"哑哑"的呼叫声,催动舞蹈情绪直线升腾,在狂热氛围中尽兴而止。

牧区果卓风靡于藏北羌塘草原,也广泛流传在藏区半农半牧的雪域牧场上。辽阔的藏北草原每逢春节节庆、婚嫁志喜,恭迎恭送权贵佳客,都要唱歌跳舞。特别是夏季各地要举行一年一度的"亚吉"节,俗称赛马节。白天举行跑马射箭,表演牦牛舞,热巴舞等活动;晚上燃起等火跳果卓,通宵达旦。牧区果卓典型动作有胸前双统手(象征卷羊毛圈),脚下踏步跳跃,前顿步按左右翻身,大跨步,跪拜跳等,不断变化组合成让人眼花纷乱的动作。男女动作一样,但男子动作大、宣泄奔放,女子动作较小,相比之下含蓄明快。男士起舞总是脱开身上的披袍,双手伸开紧拉双袖,边跳边绕袖花,因而"绕袖花"成为牧民果卓舞的一大特点。

寺庙果卓,多出目前寺院内的宗教节日场所。这种宗教性非常浓的民间歌舞,步伐缓慢、氛围庄重,充满强烈的理性意味。其歌词、曲调、舞蹈与表现内容、表演的时间和场所都是特定的。《清史稿·乐志》说这种锅庄是"司舞十人,每两人相携舞,一服蟒袍戴翎,挂珠,斜被黄蓝二带,交如十字。一服蓝袍,挂珠,斜被黄紫玉带,交如十字……"。这正是借人表演的礼仪果卓舞。

传承近况

奔子栏在待客时以锅庄歌舞形式表现系列礼仪程序,有"祝福锅庄"、"逐客锅庄"、"赞颂锅庄"、"相会锅庄"、"辞别锅庄"、"挽留锅庄"、"送别锅庄"、"祈福锅庄"等类型,在全国各藏区十分罕见。其曲调分"吆"、"卓金"、"霞卓"、"卓草"四个部分。香格里拉锅庄分古、新两种,"擦尼"是古锅庄,歌词内容、舞步形式都较古老,具备浓厚的祭祀性质,有专门的动作和歌词,多为宗教界和老年人喜欢;"擦司"是新舞,系伴随不同年代而新编,迪庆藏族锅庄的歌、舞、词都非常丰富,唱词以三句为一段。凡遇喜庆佳节、新居落成、婚嫁喜事,大家不分男女老幼都要聚集在一块跳个通宵,表示欢庆和祈福。

传承意义

"果卓"即大家常言的锅庄。果卓是当地专供未婚年轻人们进行交谊、娱乐,小有知名度的"锅庄"舞蹈。每当节日,左近村寨的年轻人男女就会穿上自己绣制,镶嵌着红、绿、蓝、黑各色花边的桃红、湖蓝色长袍、围裙和鞋尖向上勾起的车花"云云"等节日盛装,把黄土铺地的场院点缀得好似色彩缤纷的花坛。在他们那一张张棱角分明、黑里透红的面庞上,闪烁而明亮的眸子不时地流露着青春的健美和特有些山野朝气,使高原上灿烂的阳光也较之逊色。

总之,果卓是藏民族在雪域高原这一人类存活极限之地创造的到今天仍然鲜活存在于社会日常的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可以说,果卓作为藏族传统舞蹈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景致,在世界舞蹈之林中也是独树一帜的。果卓不止是藏族悠久、灿烂舞蹈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现存民族体育文化中历史最悠久、最能体现藏族体育特点、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项目,是全人类的极为宝贵的艺术财富。果卓与其母体藏族传统文化一样,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一个比较独特的民族项目,它的虚拟写意的表现手法,程式化的表演方法与其中唱词的风格都与其他古老民族的传统体育凤格相接近,如汉民族传统体育和希腊、印度舞蹈体育。并且,它的个性特点和民族特点与民间原创意味最浓,有特殊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国家很看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网络情人节,山南昌果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濒危状况

卓舞虽然在地、县、镇三级党委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作了很多挖掘、抢救、继承、弘扬工作,活动拓展好,但仍存在不少很难解决的问题: 1、它赖以存活和进步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一些民族传统文化日益淡化,传统节日逐步由现代节日替代,使其展示平台日益降低。 2、一些颇有造诣的艺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些相继谢世,有的绝技很难得到继承。 3、伴随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进步,大家生活日益丰富,审美需要提升,其兴趣愈加淡漠,后记乏人的现象日益突出。

历史民俗

相传公元八世纪中叶,第三十七代藏王赤松德赞在莲花生等佛教大师的帮助下,在雅鲁藏布江北岸上兴建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时,白天工匠们辛辛苦苦修建的墙壁到了晚上就被妖魔毁掉。为了迷惑鬼神,莲花生大师从达布区域邀请了卓巴七兄弟(跳卓舞的演员)跳卓舞镇魔,从此卓舞就在山南风靡开来。山南大多数村庄都有卓舞队,后来这一舞蹈形式又渐渐流传到其他区域。这表明山南昌果卓舞距今至少已有1300年的历史了。

清人李心衡所著《金川琐记》中称,藏民"俗音跳锅庄嘉会",其舞蹈形态是"男女纷沓,连臂踏歌"、"携手成圈,腾足于空……"。锅庄舞除礼赞佛菩萨寺院以外,更多的是寄物言情歌咏山川景色,赞美家乡,倾吐爱情,歌颂幸福生活等。如歌词中有"雪山啊,快闪开,雄鹰要展开翅膀;森林啊,快让路,年轻人人要迈步狂舞……"的豪情奔放。其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示舞姿又重情绪表现,显示了藏族人民的膘悍风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特产网 » 山南昌果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