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中国特产网

中国特产网
汇集全国旅游信息,旅游景点大全,旅游百科知识

北京鬃人

北京鬃人的基本介绍鬃人是北京独有些民间特点的传统手工艺品。始创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鬃人的头和底座使用胶泥脱胎,是用胶泥做头和底座,用秫秸杆做身架,外绷彩纸(或色绸)外衣,并絮少许棉花,然后依据人物故事勾画脸谱,描绘服装,底座...

北京鬃人的基本介绍

鬃人是北京独有些民间特点的传统手工艺品。始创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鬃人的头和底座使用胶泥脱胎,是用胶泥做头和底座,用秫秸杆做身架,外绷彩纸(或色绸)外衣,并絮少许棉花,然后依据人物故事勾画脸谱,描绘服装,底座粘一圈约二三厘米长的猪鬃,便制作成一个生动的鬃人,数个鬃人组成一组戏剧人物,按京戏中的生、旦、净、末、丑,放置于铜盘中,只须轻轻敲打铜盘的边,靠猪鬃的弹力,盘中的人物便会舞动起来,再配上京剧的唱腔,就好似真人在舞台上演出,展示了古典文学和戏曲艺术的魔力。

北京鬃人是受皮影戏和京剧影响而产生的,人物造型的身高中一年级般约9-16厘米,设计巧妙、制作精细。头和底座使用胶泥脱胎,是用胶泥做头和底座,用秫秸杆做身架,外绷彩纸(或色绸)外衣,并絮少许棉花,然后依据人物故事勾画脸谱,描绘服装,底座粘一圈约二三厘米长的猪鬃,便制作成一个生动的鬃人,数个鬃人组成一组戏剧人物,按京戏中的生、旦、净、末、丑,放置于铜盘中,只须轻轻敲打铜盘的边,靠猪鬃的弹力,盘中的人物便会舞动起来,再配上京剧的唱腔,就好似真人在舞台上演出,展示了古典文学和戏曲艺术的魔力。所以老北京人也称它为“铜盘人”或“盘中好戏”。或者干脆叫它“铜茶盘子戏”。 这一独特的绝活是结合了京剧文化、物理学和力学的定义,技巧就在它下面的底盘上,鬃人的底部都粘上一圈鬃毛,而且具备弹性,敲打的时候运用铜盘和鬃毛的振动用途,带动鬃人有规律的转动,鬃人是唯一动态表现的民间手工艺品。

巴掌大小的鬃人造型华丽、惟妙惟肖,穿着打扮扮相与脸谱,都完全和京剧舞台上的演出一样。通过有节凑的敲击铜盘,一个个鬃人仿佛真的“活”了,在小小的铜盘上,上演出一幕幕的传统好戏。

商品特征

鬃人,体量非常小,制作工序冗杂。用胶泥制成头部和底座,以秫秸作躯体骨架,内絮棉花,外着彩衣。鬃人最大的特征是它不是静止的,而是可以旋转动起来的,鬃人之所以能动,其重点就是底下的鬃毛。因为猪鬃或者马鬃是有弹性的,当把鬃人放进铜盘的时候,只须轻轻敲打铜盘边缘,猪鬃或者马鬃一震动,就会带动小人儿旋转,并做出京戏里头的一些动作。

历史民俗

鬃人最早是受皮影戏和京剧影响而产生的,始创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北京独有些民间特点传统手工艺品。一般而言,风筝、草编、毛猴、剪纸等传统非遗项目因为流传时间长,都拥有较多的分支旁类,譬如风筝有风筝魏、曹氏风筝等不同流派;剪纸则主要有岭南派、江浙派与北方派。但唯独鬃人只有独一家,从清代晚期传到目前为止,鬃人一直都是独家制作。

获奖荣誉

北京鬃人已经获得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保护。

1915年,北京鬃人在巴拿马万国展会上获得银质奖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国特产网 » 北京鬃人